关于学习借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主要服务模式、典型做法及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3-29 16:29:07  

陕市监发〔2024〕172号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关于学习借鉴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工作主要服务模式、典型做法及案例(第一批)的通知

各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各相关单位:

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和省局工作方案要求,为推进“一站式”服务工作开展,省局先后组织开展11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各试点单位落实试点方案,努力进行试点探索,积极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帮助经营主体解决技术难题(问题),为经营主体节约费用、增加收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省局组织对已完成的试点项目开展了调研评估,在此基础上,优选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主要服务模式、典型做法及案例(第一批)。现印发你们,供各地(单位)结合实际,学习借鉴,以促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附件:1.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主要服务模式和典型做法(第一批)

2.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3月29日

附件1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试点项目主要服务模式和典型做法(第一批)

序号

试点项目名称

主要服务模式

典型做法

1

汉中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1+1+N”线上线下同步服务模式(“1个线下服务中心+1个线上综合服务平台+N个线下服务站点”同步模式),以市场监管系统现有的技术机构、专家团队、职能科室为依托,融合辖区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要素资源,采用“1+1+N”线上线下服务,打造“套餐式、零距离”的服务理念,创新“技术帮扶、标准引领、安全监管、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方式。组建技术专家服务队,本着“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原则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质量问诊,对企业进行“上门式”“对接式”“跟踪式”技术帮扶。

1.示范带动引领,精心布建全域线下服务站点。在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首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线下服务工作站,落实专用场所和专职质量服务专员,制定服务清单和工作流程等相关制度。以开发区工作站为示范引领,结合全市重点产业地域分布,统筹布局,依托产业园区、技术机构、基层监管所、重点企业等,全面铺开线下站点建设,形成了基本满足全市重点企业需求的质量基础设施线下平台服务网络。

2.线上线下并举,充分发挥融合互补服务效能。建设运行了“汉质享”质量基础设施(NQI)云服务平台,企业可根据需求在平台一键下单,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工作站的互补融合,最终达到服务对象、服务机构、监管机构三方质量数据协同共享。

3.协同精准发力,高效开展质量技术帮扶。以“汉质享”NQI云平台、综合服务中心和线下工作站为依托,发挥质量帮扶服务专家队伍作用,市县镇三级市场监管部门协同联动,对企业进行精准高效的质量问诊和技术帮扶,实现企业需求“一次服务、一次解决”,助力全市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增强整体竞争力。

2

延安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采用“线上(延检通平台)+线下(服务站点),一个服务中心(市质检院)+M个服务工作站、一个资源协调办公室(延安市市场监管局)+N支专家团队”的综合服务模式。

1.有机融合多种服务项目定思路。打造涵盖市场监管、农业技术、科技创新等全要素、全领域的“线上(延检通平台)+线下(服务站点),一个服务中心(市质检院)+M个服务工作站、一个资源协调办公室(延安市市场监管局)+N支专家团队”的综合服务模式,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12种类型的服务要素资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2.积极协调多方搭建线上服务平台。上线“延安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宣传市场监管惠企政策,广泛收集企业质量需求,实现质量要素高质高效匹配。投入200余万元研发“延检通”线上服务系统,与线下中心融合,打造集检验检测、技术帮扶、到检提醒、实操培训等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企业服务综合系统。

3.科学分布服务站点覆盖主导产业。本着服务石油能源装备制造、苹果等主导产业及“秦创原”科技创新,布局建设以市质检院为中心,辐射县级、产业园区等服务工作站(驿站)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下网络,同时开拓延检通服务系统,促进主导产业“点对点”帮扶提升。

4.发挥专家团队作用精准上门服务。融合市场监管行业全要素资源,依托线上线下实施精准服务,发挥系统内从事质量基础工作的专家、龙头企业技术团队、首席质量官、高校科研人员等领域专家团队力量,组织开展上门服务、结对指导、质量帮扶活动。

3

渭南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通过构建“1+10+N”服务模式,即:建立1个质量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提供10项具体服务,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工作思路,优先在基础条件好、推进意愿强的县(市、区)建立工作服务站,逐渐向条件成熟的园区、县(市、区)推广,最终形成N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零距离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便捷的质量基础技术服务。

1.零距离服务。按照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原则,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13个,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重点园区全覆盖。利用线下与企业零距离特点,开展“一站式”服务宣传推广、企业服务需求收集、服务进度跟踪协调、服务满意度回访等工作。聚焦增材制造、羊乳制品、印刷机械、酵素、食品生产等小微企业或产业集聚区,精心组织开展“一站式”质量服务活动。

2.规范化服务。绘制服务流程图,明确工作程序,从确定对象、需求收集、需求登记、需求评估、服务提供、记录归档、服务评价、服务改进等方面规范服务供给;设计服务需求表、服务记录表,进一步提高服务精准度;制定工作职责、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责任等管理制度,进一步夯实服务责任。形成“一图两表三职责”的工作体系,确保服务事项准确全面、服务进度跟踪可查、服务过程高效闭环,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平台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3.注重实效搞服务突出“一站式”服务活动“一切围绕企业、一切为了企业”宗旨,人人争当企业“服务员”,持续强化协同服务,形成服务企业合力。不搞“花架子”,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创新利用“工具、方法、手段”千方百计满足企业需求,对企业共性需求采取集中帮扶、集中培训“打包式”服务,对单个需求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点餐式”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全力服务和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4

杨凌示范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通过构建“1+1+N”(1个线上平台+1个线下窗口+N个质量小站)服务模式,引入“一站式办理、协同化集成、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理念,提供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综合服务。

1.组联盟,建机制。联合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龙头企业等单位,成立NQI“一站式”服务联盟,明确联盟领导机构、成员单位、工作人员、业务范围、工作职责等内容,以标准化理念为指导,理顺体制机制,制定联盟工作章程、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工作和服务标准,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不确定问题发生。

2.搭平台,强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服务模式,线上可提交和受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业务申请及咨询,实现“一网通办”;线下现场受理相关业务,为企业答疑解惑,宣传、培训、普及质量基础设施相关知识和政策。

3.建体系,促规范。以高标准引领平台规范化运行和发展为理念,围绕平台建设、业务办理、人员管理等内容,结合区内质量基础设施发展实际,起草制定相关管理和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实施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平台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5

榆林市纤维制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1个窗口服务平台+3个技术帮扶服务站点”的线下模式,为榆林市纤维制品生产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1.紧扣需求,设立“一站式”服务工作站点。深入调研榆林市羊毛绒轻纺产业发展现状、企业质量基础需求和质量基础资源现状,积极筹划纤维制品领域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点,确定以“专业纤维检测技术机构、社团组织和生产企业”为依托,设立技术帮扶服务站点,强化质量基础技术支撑,解决羊毛绒轻纺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行业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质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产业质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2.精准谋划,健全“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紧贴企业需求,建成纤维制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下窗口服务平台1个,依托技术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成服务站点3个,组建23名专家质量技术帮扶团队,形成了向企业提供计量技术、标准化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品牌培育创建、质量意识提升等7项“一站式”服务内容的工作机制。

3.加强领导,形成“一站式”服务合力。榆林市局成立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试点启动会、推进会,切实形成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工作合力,高效解决企业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

4.精抓落实,助推羊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自试点工作以来,积极为纤维制品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节约费用63.44万元,帮助企业解决标准、计量、质量管理等技术难题92个,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17家次,开展质量技术培训5次,邀请行业专家实地指导10余次,帮扶1家企业入围第十届“陕西质量奖”现场评审,切实利用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这一“有形之手”,帮助纤维制品中小企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受到了广大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6

眉县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通过构建“1+1+8”的服务模式,即:建设一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和一支质量技术专家团队,重点面向全县猕猴桃主导产业行业企业,辐射全县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企业及旅游服务企业,提供八项质量基础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提档升级、转型增效。

以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为基础支撑,以质量强县办公室名义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构建“1+1+8”服务模式,依托眉县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工作站服务、联系机制,组建质量技术专家团队,制定工作站服务指南,聚焦猕猴桃主导产业并努力辐射县域其他产业,积极为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强化质量技术支撑,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两个省级检测中心,果蔬国家强制性标准检测覆盖率达94%,果蔬相关国际标准检测覆盖率达85%,果蔬及加工产品检测认可2788项,猕猴桃花粉全项目检验填补了国内空白。组织开展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果业革命,猕猴桃地理标志认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两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60%以上,使眉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得以展现,眉县猕猴桃品牌价值达161.37亿元。

附件2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一

打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

助力“镇巴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

汉中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近年来,汉中市始终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培育壮大镇巴腊肉产业,加强“镇巴腊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链条保护,在镇巴县绿色产业园区设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收集企业需求信息,开展个性化、定制化、菜单式全产业链条综合服务,真正为企业解决质量和技术问题,进一步提升“镇巴腊肉”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建设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对“镇巴腊肉”省级地标修订、市级标准综合体制定、链主企业产品标准研制,初步形成生态养殖标准化、加工规范化、监管服务智慧化、市场反馈便捷化的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共建镇巴腊肉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专家工作站和地理标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深入研究镇巴腊肉健康低钠和低温防腐保鲜与质量控制技术,引进先进生产线,进一步引领产业创新升级。2022年,镇巴腊肉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专家工作站被批准为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022年12月,由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的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获批。2023年1月,由陕西理工大学与陕西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陕西省教育厅“秦巴特色肉制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获批。

推广应用示范追溯体系。依托镇巴腊肉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专属基地、引进先进生产线、建立独立冷链体系和产品追溯系统,让消费者直观透明的了解到“镇巴腊肉”全链条的安全管控。包装设计、印刷、使用、销毁实行统一管理,严格准入追溯体系的进入和追溯码的管理发放,推行一品一码,实现放心消费。

讲好镇巴腊肉品牌文化故事。设计了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外包装,通过讲好腊女子之情窦初开、喜鹊萦坊、巧手持家、千年留香等四个故事,让“镇巴腊肉”地标品牌香飘万里。2023年5月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地理标志区域品牌“镇巴腊肉”的品牌强度为776,品牌价值为2.08亿元。

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通过新发展模式的创新推广,镇巴县现已发展8家SC认证腊肉加工生产企业,15家腊肉生产小作坊、专属养殖基地35个,建设深加工研发平台1个、科研成果转化8个,带动就业岗位8000余个,人均年增收2300元,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以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近10亿元。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二

严标准质量 助盐业纾困

延安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延安市宝塔区盐业公司是隶属宝塔区政府的国有小微企业,因经营产品单一,企业常年处于亏损状态。盐业体制改革后,该公司希望通过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开拓创新发展新路径,但是苦于对政策法规、执行标准、产品质量、产品检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生产经营状况得不到本质改善,经营举步维艰。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及经营基本状况后,延安市市场监管局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优势,组建专项服务队伍,深入盐业公司开展调研帮扶,通过帮助制定标准,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健全质量发展体系等措施,加快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口碑升级,资源有效盘活,逐步实现企业经营扭亏为盈。

坚持需求导向,主动靠前服务。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需求,在了解到盐业公司面临现状困境后,延安市市场监管局主动通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进行介入,第一时间整合市区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工作人员,组成服务小分队,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经营状况,主动联系专家和技术人员,解析相关产品检验方法,针对盐业公司所面临问题提供全方位服务。

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质量协同。聚焦问题导向,深入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建立问题清单,逐项整改。通过多次调研沟通,在延安市宝塔区盐业公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建议企业在稳固守住食用碘盐的基础上,依据盐产品的市场需求,一是丰富盐产品市场供给;二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三是严把产品执行标准;四是强化检验检测把关;五是注重企业品牌效益。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帮扶问效。针对宝塔区盐业公司存在品牌效应不足这一痛点问题,延安市通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专家库,组织对口领域专家,指导企业优化制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帮助企业制定了《软水盐》等4项企业标准和进货验收技术要求,指导盐业公司开发自主品牌,扩大产品影响力,经过政企共同努力,帮助指导注册“宝晶凌”品牌,同时根据盐产品检验检测需求,组织检验检测技术专家指导、帮带企业检验检测人员16人次,免费检测产品23批次。帮助企业以产品技术标准为基础,以建立自主品牌为抓手,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丰富产品市场供给。

在政企共同努力下,延安市宝塔区盐业公司现已拥有自主品牌产品2个,代理盐产品12种,形成涵盖食用、工业盐、洗护等系列盐的产品体系,主导产品食用精制盐(优质)中氯化钠纯度从99.1%提高到99.7%,盐业公司也从生产经营基本处于停滞连年亏损状态,到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2023年度全年销售突破3522吨,同比增长56.26%,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创历史新高。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三

建好平台精准服务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渭南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中国酵素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

中国酵素城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位于渭南高新区中国酵素城核心区,由渭南高新区酵素产业发展中心和渭南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分局合作共建。设置了完善的办公设施,配备了精干的服务人员,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从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知识产权咨询、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生产安全、注册登记等10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政策咨询,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工作站紧紧围绕以中国酵素城、五得利面粉等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以日丰管业、泰山石膏等为重点的建材制造产业集群,摸清服务需求,聚合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模式,提供便捷服务,取得良好成效,得到高新区管委会和企业的一致赞许和充分肯定。

建好“五个库”,服务有底气。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本质是服务平台,连接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两端,掌握企业服务需求,聚集多方服务资源是工作站有效运行、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工作站运行伊始便推动“五个库”建设,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建立服务专家库。聘请渭南市检测研究院及相关技术机构高级技术人员、市局业务能手、分局业务骨干等组成服务专家团队,使服务质量有保证。建立服务机构库。与渭南市检测研究院、渭南市特种设备检验所、渭南市食品药品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渭南市纤维检验所等4家机构,建立信息交流、协作配合工作机制,为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服务资料库。收集酵素大健康产业、食品、建材制造有关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企业管理规范、行政许可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便企业学习运用。建立服务企业库。搜集筛选以中国酵素城核心区为中心方圆2公里内的酵素、食品、建材制造等生产、销售企业,建立服务企业花名册,畅通沟通渠道,清楚服务对象范围。建立企业需求库。印制发放企业需求表,上门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清单,摸清企业服务需求。

从解决小问题中展现大服务。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经常遇到各种小问题,问题虽小,但影响企业发展。从解决小问题入手,既能解企业当前之难,也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大效益。中垦华山牧乳业有限公司是渭南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公司成立初的名称叫中垦乳业(陕西)有限公司,随着销量猛增,销售区域扩大,原有的企业名称成为企业发展对外扩张的瓶颈,需要变更成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了解这一情况后,工作站工作人员积极向市、省市场监管局请求帮助,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完善了相关资料并迅速将变更申请上传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注册平台,前后两天时间就将企业名称进行了变更。公司名称变更支撑产量、产值快速增长,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助力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了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意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站工作人员积极联系第三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检索区内企业专利、商标等信息,指导企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将知识产权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帮助企业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指导帮助4户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3户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1000余万元,2户企业获得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荣誉称号。

助力企业产品质量提升。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是工作站的中心任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借助质量活动机会,走进企业,帮助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席质量官”业务培训、计量管理能力提升、标准制订、消费维权纠纷化解、质量管理工具知识培训等方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紧盯企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短板,打通质量堵点,化解质量痛点。食用酵素是一种新兴健康产品,有着独特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性,面临行业定位不清晰问题。工作站积极寻求市、省市场监管局支持,经过多家单位共同努力,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实施了《陕西省其他食品(食用酵素)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有效地解决了酵素身份的难题,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四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助力小作坊园区质量提档升级

杨凌示范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杨凌示范区融合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质量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建立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精准为小作坊园区提供质量技术服务,帮助小作坊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降成本、谋创新、提品质。初步实现了“园区管的细心、老板干的欢心、群众吃的放心”的多方共赢效果。

技术服务增蓄能。杨陵区政府加强小作坊园区设施建设,出台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从原料供应、物流配送、日常管理等方面为入驻方提供高标准服务,有效吸引了一批豆腐、馒头、面条、面皮等安全风险等级高、群众生活需求量大的食品小作坊入园发展。围绕服务入园小作坊企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强化技术服务。一是组织技术骨干组成基层技术服务队伍,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2人,以计量管理和技术服务队、食品管理和技术服务队、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服务队、认证认可专家服务队的形式开展小作坊园区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搭建技术服务桥梁,实现让服务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二是以平台为媒介,向园区内小作坊企业精准提供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一站式服务,每年为园区快检各类食品3000多批,免费检定计量器具400台次,减轻了企业生产成本,为企业增产扩能奠定了基础。

标准引领做示范。以标准化为抓手,在将小作坊“请进门”实现规范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标准壮骨”工程。结合小作坊生产管理实际,从主要设备器具、基本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原辅料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产品质量控制、贮存等方面制定了小作坊生产加工标准,规范了标识标注、制度记录、生产操作、检验检测4个生产行为,发布了《小作坊“三化六统一”工作指南》《园区服务管理规范》等3个标准化管理规范。标准明确了小作坊治理的量化指标,让小作坊提升管理有了准头,并且通过规范化管理,园区小作坊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为其快速孵化、发展壮大提供了内生动力。

“质量小站”促发展。为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小作坊健康发展,在麦力祺园区设立了杨凌示范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质量小站”,就近为园区小作坊提供服务,园区项目从厂房设计、工艺流程布局、许可申办等问题,可实现“当日入场”、“当日办结”。对入园小作坊产品采取天天抽样、批批检验,及时反馈检验数据,在保证每一批次产品合格出园,杜绝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园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第一批)典型案例五

夯实质量基础聚力助企纾困打造优势产业

眉县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

眉县猕猴桃产业特色鲜明,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产量53.5万吨,产值60亿元,猕猴桃专业合作759户,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占到陕西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七分之一、世界的十分之一,成为眉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农夫山泉、老牛面粉、大明机械等一大批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企业发展壮大,对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日益迫切。眉县通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项目,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设施,聚力开展助企纾困,助力打造猕猴桃等优势产业。

健全机制,推进运行规范化。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纳入全县深化改革事项,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走访调研、听取进展汇报,协调解决经费支持、办公用房、专家团队等方面困难与问题。一方面,以质量强县办公室名义牵头建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协调推进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对接交流服务需求、讨论制定改进措施,有力保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与企业质量需求间的沟通衔接。另一方面,在检测中心一楼大厅以质量强县工作推进委员会名义设置“眉县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明确2名兼职工作人员,制作了八个方面质量技术服务指南,制定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服务效能评价办法。

提升技术,推动服务专业化。一是抓基础建设。在检测中心基础上投资300多万元,2021年10月通过评审验收建成“陕西省果蔬及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22年5月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检测中心,可承接全国各地果蔬及加工产品检验检测任务,2023年12月,获批建成全国首家果蔬类地理标志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抓技术保障。两个省级检测中心建成后,先后完成15次检验检测扩项评审,已获得39大类加工食品、食用农产品、能源化工产品等4600余项目的检验出证资质。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果蔬检测覆盖率可达94%,按国际果蔬相关标准检测能力覆盖率达85%。在全面检测猕猴桃24项指标的基础上,获得猕猴桃花粉全项目检验检测资质,填补了国内空白,检测中心每年完成检测业务均在万余批次,为全县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三是抓服务保障。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在运行中,以受理企业、群众质量技术服务需求为导向,主动靠前服务,组建成立以检测机构技术骨干、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主办及农技专家为主要成员的质量技术专家团队,专业范围涵盖八项服务内容,按照企业质量技术需求上门开展“一对一”质量服务。与此同时,工作站通过回访调查等方式组织开展质量服务满意度调查,建立了从需求征集到质量技术服务的全流程服务评价体系。

统筹聚力,实现服务品质化。眉县充分利用质量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努力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取得良好成效。先后完成国家级太白山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齐峰果业质量提升、地理标志运用促进等省市质量提升行动和标准化示范项目5个;争取到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两个国家级创建项目;组织开展以“改土壤、改品种、改树形、改模式,提升基础、提升技术、提升品质、提升品牌、提升效益”为核心的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果业革命,不断打造猕猴桃省级地方标准升级版;制修订《猕猴桃凉果加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齐峰果业《猕猴桃鲜果》标准被评为全省企业标准“领跑者”;组织千裕酒业和百贤酒业等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参加质量认证提升行动;眉县猕猴桃、太白酒、齐峰果业、渭河水泵获得2023年“陕西好商标”称号;金桥果业参加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全县通过猕猴桃地理标志认证16.36万亩、绿色认证2.7万亩、有机认证8657亩、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2100亩,“两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60%以上,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上一条:关于印发《抓好外卖商家营销规范防止餐饮浪费工作方案》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建立反垄断“三书一函”制度的通知

  1. 打印    关闭
相关资讯>>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